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面临的环境

1.就业形势给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的冲击。

1.1入党成为研究生实现更好就业的“门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研究生更多的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实验和实习上,这必然导致了研究生对于思想工作的不重视。研究生就业意识日趋功利化,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的趋势加大,当然,整体上而言,大部分研究生群体对党的大政方针以及纲领和总体路线是坚决拥护的。但也不排除有个别人员思想上不思进取,生活上慵懒闲散,学习上“不求甚解”。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生活规划持不清晰,对加入党组织持有的愿景存在有明显的功利心态,对党的认知和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入党动机不纯。当然这仅是极少数。对这部分人的思想考察,和思想改造同时也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1.2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研究生的政治信仰意识淡化。外部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冲击是造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压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具有高校党员资格和学生干部履历的研究生,是高校内的思想上较为积极,学习上较为优秀,品德上较为过关的少部分精英,而这些也正是社会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企业组织所想要选拔的人才。因此在研究生面临毕业时,是不是党员,有无学生工作经验就成了外部招聘单位所参考的重要选拔标准,这在无形中对在读的高校研究生群体造成了一定影响,成了刺激高校研究生加入党组织的种恶性动机,给高校党建工作增加了思想选拔上的难度。

2.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考验。

 2.1研究生群体结构人员的多样性。所谓多样性主要是指研究生群体在知识结构、专业搭配、文化功底、年龄层次以及地域分布上的多元性分布。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均有所突破,无论是在招生数量上还是在专业设置上都达到了所要实现的“开放”,使得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也使得这一群体构成日趋复杂多样。这一变化,一方面给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了来了较多、较丰富且具有高学历多元化的人才结构选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才选拔的成本和难度。当然这同时这也正是高校党建工作优秀人才选拔所面临的的困境。人才结构组成的多样性同时也预示着人才结构之间层次和水平的差异性的增加。这种复杂的人才构成成分和人才层次结构差异比例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2.2研究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本科生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生的学习和培养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层级中所处的地位,使得大多数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在年龄和心理上都已走向了成熟,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也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所谓的特殊性主要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对学习工具的运用等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当然也应该看到此一时段的学习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为充分、自由的主体支配性,而导致的个体在学习思想上和学习习惯上所流露出的懒散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方式和由此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散漫的学习态度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2.3研究生成型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研究生大约处于心理和性格都趋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及自律能力。他们强调独立性,习惯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要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绝大多数研究生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基础知识,思维比较活跃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此外,由于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就业的严峻现实,使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十分重视,这直接导致他们对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有深度的教育内容、生动的教育方式能由衷接受。相反,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等理论课程存在反感被动接受的思想。这种已经形成的稳定性、独立性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导致他们从众心理和集体精神与协作精神较差,这给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了阻碍。

2.4研究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变革,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无时不在对研究生施加影响。同时,研究生大都有一定生活阅历,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思维相对复杂。这些内外因素的结合,使得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更为复杂,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趋势。如他们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更注重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不再崇尚无私奉献,而是主张奉献与索取对等。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也呈现多重标准的特点。

3.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3.1高校研究生基层党组织人员在研究生的发展观念和培养方式上存有片面性。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锻炼,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在对积极分子的界定和选择上却仍然赶不上社会发展以及新时期党组织建设对新型人才层次和结构需求的先进性。长久以来,在高校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吸引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偏见,即“学而优则进”,将单纯的学习成绩作为考察学生入党是否达标的唯一指向标准。从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考察和综合素质考评。最终造成,党建人才组成结构的单一性缺陷。在这种错误的选拔观念的指引下,泛生出了错误的人才培养方式,即注重对已经通过成绩选进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单纯的党性知识灌输后,着重考察目标人员对党性知识的熟知度和掌握能力,而忽视了对其历史观先进思想教育的引导,导致已进入的党员只存有基础的理论知识,而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思维和主动创新的实践能力。

3.2高校研究生党组织建设不够完善。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党员活动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部分研究生党支部过于庞大,成员过于复杂,出现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对研究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给高校党建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部分研究生党支部没有能力按照开展支部活动便利的原则对党员进行组织培养,导致了所在支部研究生党员之间平时交往甚少,彼此之间缺乏了解,支部开展活动困难重重甚至部分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频率较低,党组织生活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党组织进行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不高,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

3.3高校研究生党员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充,研究生的来源构成结构比较复杂,自身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表现在部分研究生党员思想价值出现多元化,思想上不再要求上进,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党员对入党表现出轻视、甚至反感的态度。受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党员趋向于实用主义,只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党员服务意识逐渐淡化,不愿意主动为集体、为同学服务,也不愿担任任何相应的社会工作。

二、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1.完善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培养方式和发展机制。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存在的误区,高校党组织可以建立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级组织,形成研究生管理部门、团委、党校、社团和导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体制。首先,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应将研究生党建工作列人党委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工作的展开和落实。高校党委应该做好牵头引线工作,努力克服对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创新机制中面临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缺位,能够充分发挥好高校高层党组织的领导性作用。学院党委(党总支)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则要密切配合,建立全程培养与分段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共同做好研究生日常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其次,研究生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日常党建工作。一是将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学科上,由所在学科的研究生党员选举产生研究生党支部,所在学科的不同年级成立党小组,并由院(部、处)党委(党总支)为党支部配备集研究生班主任与研究生辅导员二者责任于一身的德育导师。二是慎重选择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支部工作的开展、思路的拓宽。应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政治坚定、品德优秀、学业突出,具有一定组织管理和党务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担任支部书记。

2.利用新兴载体平台建立起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机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研究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途径。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网络这一平台,利用QQ、MSN、飞信、微信等新的聊天软件和载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网络紧密结合,拓宽研究生党建工作形式和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效果。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基层工作沟通渠道的畅通力度,认真听取基层和广大研究生的心声、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研究生党组织的信息网络建设,为研究生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

3.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所谓的三位一体,其实是要构架起立体化、全方位的一种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这既是结构问题也是体制问题。在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模式创新和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依托学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依托学校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好高校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带动研究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从而实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研究生作为问题的主体,作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客体的重点,自身学习和靠拢的积极性也必须相应地跟上,一味的依托外在管理主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工作结构,并建立起配套的制度和文化体制,才能使得这一创新模式显得更加“接地气”,也才能将全部的创新环节串联起来,发挥其整体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